黄河篇
-
记者手记:黄河上游美丽乡村的多彩画卷
黄河上游曾是我国脱贫攻坚重要区域,如今再次重访,农村多姿,产业多彩,生态添绿,这里的乡村宛若一幅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油画。记者深刻感受到,黄河上游这片曾经饱受贫困的土地,正在朝着村美、民富、业兴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行。
-
绿映“幸福河” 共唱“幸福歌”——我国着力构建沿黄生态廊道
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蜿蜒过山脉与盆地,流淌过平原和丘陵,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黄河两岸,各地为保护黄河生态做出的努力处处可见。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黄河流域协同保护、共建沿黄生态廊道成为共识。黄河成为惠及广大民众的“幸福河”。
-
青海6700多名河湖长守护母亲河
2021年,青海颁布实施《青海省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条例》,将河湖长制工作常态化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一批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如今,青海共有6723名河湖长,通过手机上的“智慧水利云”App,巡河路线一目了然,发现问题可拍照上传,进一步提高了巡河效率。青海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青海累计排查整改河湖“四乱”问题超过1700项,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优良,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
山东齐河:黄河北展区崛起一座文旅新城
从山东省会济南出发,驱车沿京台高速跨过黄河大桥,就进入德州齐河县界内。穿行在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旅游度假区,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泉城海洋极地世界、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文旅项目相继映入眼帘。
-
青山绿水入画来——山西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侧记
滔滔黄河水,在山西蜿蜒前行近千公里,穿行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既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绝美景致,也伴生着治理难题。近年来,山西坚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正日渐变为现实。
-
从治水到“智水”——黄河千年古渠迈向“云灌溉”
智能化灌溉迫不及待被提上日程。宁夏农垦前进农场有限公司生产发展部副主任王昊男说,前进农场目前已投资1亿余元,用于建设高效节水骨干蓄水工程和田间输水配套工程,即把原有的小田块、沟渠、田埂平整成大格田,采用滴灌设施灌溉、地下暗管排水,数万亩农田摇身一变成为现代高效节水智慧灌区。
-
留住乡愁 城村共生——黄河岸边古村庄的蝶变
站在绿树成荫的黄河廊道南望,整洁的街巷、红墙灰瓦的联排庭院、规整的农田、特色的民宿集群……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曾经被称为“北大荒”的落后村庄,如今成了众多市民心中“向往的生活”。
-
黄河干流首次达到Ⅱ类水质
秋风起,鲜活肥美的洛鲤、伊鲂,成为食客们争相品尝的美味。这些曾因污染一度绝迹的著名河鲜,随着黄河水质逐步向好,重新现身母亲河。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截至目前,干流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并实现稳中向好。
-
“几字弯”的美丽蝶变——内蒙古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奔流不息的黄河流入内蒙古自治区时,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长期以来,内蒙古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
天空之眼瞰祖国——古城古镇古村见证黄河文化传承
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加强黄河沿岸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历史建筑和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让一度寂寥的“黄河人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新华社记者带你飞阅甘肃永泰古城、河口古镇、龙湾村。
-
好风景变好日子——山西沿黄旅游一线见闻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黄河入晋第一村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村,又迎来了忙碌的季节。村民郭文生全家一边忙着秋收,一边为游客准备可口的饭菜。
-
走近“黄河蓄水池”的守护者
在甘南境内的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的管护站点里,工作人员分批倒班驻站,全年不间断地深入湿地草原腹地开展巡护,救助受伤动物,补种退化草场,进行禁牧宣传,并通过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的种类和生存状况进行监测,坚守在高原上为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保驾护航。
-
风清柳绿胜景现——山东书写黄河下游生态保护新篇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防浪林、行道林、适生林交织绵延的生态长廊,构成黄河下游的绿色基底。“多年间,我们大力实施黄河堤防绿化美化,树株存有量达到3500万株,绿化面积超21万亩。”黄委山东黄河河务局水调处副处长彭程说。
-
大河寻“禽”记
金秋时节,成群的苍鹭、白鹭等水鸟在黄河湿地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河南长垣段(长垣湿地)栖息繁衍。这些鸟儿时而展翅飞翔,时而觅食戏水,与长河落日构成一幅壮阔的“大河飞鸟图”。
-
景美河畅绿意浓——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观察
天高云淡,序属孟秋。大河之南,沃野平畴。作为千年治黄主战场,河南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底色绿意更浓,黄河文化焕发新生,人、河、城自然和谐的新气象正扑面而来。
-
河曲草原上的黄河牧歌
在青海、甘肃、四川交界的黄河沿岸,有一块被称为“河曲草原”的肥美牧场。多松村,是青海省南部,黄河边的一个小村子,位于这片草原的中心地带。我们从西宁出发,途经龙羊峡水库,在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住了一夜,终于抵达了这里。
-
“我就是要展现黄河的美”——摄影师36年拍摄黄河记录时代变迁
36年过去了,刘福海回忆起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场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那一年,33岁的刘福海和同事背着相机,从济南专程来拍摄黄河壶口瀑布。
-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用法律武器保护好母亲河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依法治水,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护佑黄河的工作实现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短期到长远的突破。
-
黄河岸文物新生 激活沉淀千年的璀璨
黄河同长江一起,孕育了中华文明。一处处文物宛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黄河两岸,成为灿烂文明的诉说者。近年来,文物大省山西加大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激活古老文物生命力。
-
壮美黄河|黄河三角洲:万里大河东入海 壮美湿地鸟翔集
山东东营,黄河的最后一站。万里黄河浩浩荡荡,在此汇入茫茫渤海。黄河三角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年轻土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
大河之治 宁夏先行——宁夏全力推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
黄、绿、红三色看黄河沿岸变化
九曲黄河十八弯。在黄河出黄土高原的最后一道峡谷,耸立着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母亲河经此,给三门峡市带来斑斓颜色。
-
花湖蝶变
在海拔3400多米的高原,天地皆是一片无边的湛蓝,白云在湖中的草地旁飘荡……只有天地间飞翔的黑颈鹤在提醒你,这都是花湖倒影的“幻象”。
-
幸福河畔焕新颜——甘肃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蜿蜒千里。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保护上游生态、为下游送去一河净水,是甘肃对母亲河的责任所在。
-
山东高青:黄河岸边淘出“金疙瘩”
九曲黄河,蜿蜒奔涌入海前在山东省高青县拐出一道弯,当地取名“安澜湾”。这片平和的黄河“臂弯”处,风景秀丽,湿地连片,白鹭成群。
-
大河上下满目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述
沿黄各省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
壮美黄河|陕西:让黄河在“绿”中穿行
黄河从入陕到出陕,流经陕西榆林、延安、渭南3市13个县(市、区),全长719公里。统计显示,陕西省内黄河流域输沙量占到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60%以上。这里土质疏松,易蚀易散。每逢暴雨冲刷,水土大量流失、进入黄河。
-
“水光互补”释放黄河上游绿色能源优势
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水光互补技术”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问题,有效提升了光伏发电消纳水平。光伏板发的电通过变电站升压到330KV,经过50多公里长的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龙羊峡水电站,水电站再根据总的发电任务和光伏实时发电量调节水电,实现“削峰填谷”,最终并网向外输送。
-
壮美黄河丨甘肃玛曲:秋日每一帧都是壁纸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这里被誉为“黄河之肾”。初秋时节,走进玛曲,蜿蜒黄河穿梭在辽阔草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了独属秋日的限定色彩,令人心旷神怡。